中国年味儿手抄报 传统中国年手抄报图片内容简单又好看,含文字内容

出处:老师板报网 时间:2024-01-24

中国年味儿手抄报 传统中国年手抄报图片内容简单又好看,含文字内容

  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春节前一天)的阖家聚餐。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在除夕来临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团聚。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饭是年尾对一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年夜饭是每年新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讲究很多寓意。传统上年夜饭是在除夕祭祖后才食用,吃年夜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等。

  民间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过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洗净屋,二十七买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蹶着屁股乱作揖。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灶王爷上天”之日。

  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还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烧饼,名曰‘祭灶火烧”,或者备灶糖,灶王爷要在这个时间上天,去向天皇人帝汇报工作。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人们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除日。

  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除旧迎新不可不做哦。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旧俗还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

  腊月二十六,表面上看就是农历的一个日子。人们常常认为今日是什么节日,实则不然,但腊月二十六虽不是什么节日,因为临近新年,有了节日的气氛,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

  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

  腊月二十七:买只鸡、赶大集。

  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民谣中有“腊月二十七,买只鸡”的说法,为什么要在二十七买只鸡呢?这其实还是取得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油盐、酱醋、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彰显了许多年味。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的说法,是说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且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腊月为小月,二十九这一天就是这一年最后一天。那么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

  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所以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年兽。要是不守岁第二天见不到你了可怎么办呢?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南方新年有吃馄饨的习俗,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

展开剩余的(50%)
返回首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