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

出处:老师板报网 时间:2023-04-23

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1

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2

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3

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4

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5

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6

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7

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8

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9

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10

《历史·部编版·一轮复习-22版:第53讲 水陆交通的变迁PPT 第二十四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选择性必修2-课件》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本为文库资料,大小为11.61 MB,总共有84页,格式为pptx。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文件完整,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 文库资料
  • 84页
  • 11.61 MB
  • VIP模板
  • pptx
  • 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
第二十四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时空坐标】【学习指导】明确考点整体感知1.古代水陆交通发展过程。2.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作用。3.现代交通运输变化和影响。一个主题:交通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两条线索:自古至今水陆交通变迁的史实;水陆交通变迁带来社会生活变化。第53讲水陆交通的变迁主干梳理基础夯实核心探究 素养提升热考视角命题预测课时精练主干梳理 基础夯实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1.原始交通(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依赖天然的道路和河流。2.交通发展(1)陆路:人工道路①背景: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②成就西方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________”的盛况中国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代:开通了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_________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构成了以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条条大路通罗马咸阳大都丝绸之路(2)水路:人工河流——运河中国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②秦朝:秦始皇开凿了,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④元朝:为世界之最西方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灵渠米迪京杭大运河【概念解读】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中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史家论史】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而江南地区的经济却有了长足的发展。隋朝统一后面临的形势是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而政治、军事重心仍在北方。如何将南北沟通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是隋王朝面临的重大任务。这是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客观背景。——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1.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3)明朝:郑和下西洋。(4)“”: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朝鲜半岛海上丝绸之路2.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2)首次横渡地中海。(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4)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腓尼基人阿拉伯人3.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1)新航路开辟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概况①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②哥伦布到达美洲③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达·伽马麦哲伦船队北大西洋【图解历史】新航路的开辟(2)开凿运河①1869年开通的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1914年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苏伊士运河巴拿马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1.火车与铁路交通(1)火车的发明与影响条件引发了交通的变革发明1814年,改进了蒸汽机车影响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___________工业革命斯蒂芬森铁路时代(2)近代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成就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局限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詹天佑【思维点拨】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的关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传统的运河运输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私人资本开始投资修建铁路,并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而工业革命也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上和物质上的保证。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之间存在着双向供求关系:工业革命的纵深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近代化交通运输手段,而工业革命进程所取得的重大技术成就则为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轮船与航运业的发展(1)轮船的产生与发展①1807年,美国人发明了汽船。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富尔顿(2)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3.汽车的出现与发展19世纪80年代,发明了汽车。但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黄鹄号轮船招商局德国人四、交通与社会变迁影响表现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秦朝“”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车同轨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1)清江浦因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2)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3)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4)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京杭大运河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中国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服务的;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返回官方核心探究 素养提升考点一 中国交通的变迁1.古代交通的变迁史料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确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新的专制主义政体,由中央政府主持,进行了“治驰道”的伟大工程,形成了通达全国的交通网。作为“周定四极”“经理宇内”的条件,汉武帝时,开通往“南夷”地区的通道,平治雁门地区交通险阻,打通西域道路,开凿漕渠……当时,海内成一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农工商交易之路通”;秦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大体完成了合流的历史过程。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根据史料,指出秦汉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秦汉交通发展的影响。特点:中央政府主导;辐射面广,通达全国;陆路和水路并进。影响: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2.近代交通的变迁史料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英里的速度行驶31英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据史料和所学知识,给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革新运输工具的要求;蒸汽动力的推广使铁路运输的出现成为可能。考点二 国际交通的发展1.郑和下西洋史料 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法]弗朗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原文有改动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海洋意识的基本内涵。基本内涵:海洋开放意识;海洋财富意识;海洋主权意识。2.新航路开辟史料一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梦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宗教、思想根源,且主观条件已经具备,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一批伟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索新航路的最前列。——摘编自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原文有改动史料二 开辟新航路意味着生产需要超过了环境所能供给的量。传统道德和社会制度开始解体,战争的起源不再是由于生存和宗教,而是贪婪。从那个时代起,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已经破灭。——摘编自《百度知道》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料一二对研究新航路开辟的史料价值。价值:史料一是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论文。属于二手史料,史料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对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可以当成资料采用,但是需要多方面收集进行佐证;史料二来自百度知道,其是全球最大的中文问答互动平台,带有较强的随意性,不是很严谨的科学论文。可以当成研究新航路开辟影响资料索引的方式,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平台。综合归纳一、古代中国的交通建设1.过程(1)先秦时期:古代交通初具规模。①商朝:古代交通已有所发展。不仅有了“车马”“步辇”和“舟船”等交通工具,而且开始建立“驲〔rì日〕传”制度,进行有组织的通信活动。②春秋战国时期:修筑了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中原各国陆路交通纵横交错,沿途设立了驿站。水路交通不仅利用长江、淮河和黄河等天然河道,而且相继开凿了邗沟等人工运河。(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①秦代:全国性交通网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同时又设置驿道,建立起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邮传系统。②汉朝:开辟了经西域通往西方的道路“丝绸之路”;在秦朝原有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延伸发展了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交通网。③秦汉时期水运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秦朝的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则开辟了沟通世界两大帝国的海上航线。(3)隋唐时期: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①隋朝:完成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②唐朝:开辟了新的海上航线,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和联系;长安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变成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在各水陆要道上,广设馆驿,构成了以京都长安为中心、遍布于全国的驿路系统。(4)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①宋朝: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使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帆船成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②元朝:沿海航运事业最发达。除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外,又开辟了以海运为主的漕运路线;在全国水陆通道上,遍设站赤(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5)明清时期,古代交通日趋衰落。①明代:造船业的规模最大,出现了造船高峰。郑和先后七次渡洋远航,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了顶峰。②明清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2.意义(1)从交通角度看:增加便捷交通通信、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2)从经济角度看: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对外贸易等。(3)从国防角度看:有利于巩固国防和保卫边疆。二、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及启示1.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项目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相同开创精神,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同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扬国威于海外;以朝贡贸易促进中外交流主要是经济目的:海外寻金;打破商路封锁;掠夺财富方式进行朝贡贸易,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要方式以武力掠夺为主要方式性质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朝贡贸易”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不同影响经济没有带动民间商业贸易的发展,朝贡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中止,后续航海业发展衰落获得巨额利润,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航海业后续发展蒸蒸日上政治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了东南亚的繁荣与稳定,增强了明朝的影响力,树立起中国人民和平使者的形象掀起了殖民热潮,对亚、非、拉美地区人民造成严重伤害,使其长期落后2.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结果的巨大差异对当今中国发展的启示(1)最重要的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要“求真务实”,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2)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之际,我们应当更加开放,走向世界,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与健康发展。(3)中国是一个拥有传统农耕文明的大陆国家,“安土重迁”的思想浓厚,但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应该积极培养本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必须拥有开发海洋、向海洋进军的伟大勇气与坚强毅力。(4)谋求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文化魅力为支撑。我们在积极倡导开展和平友好外交的前提下,必须同时运用经济手段、军事手段和文化魅力提升并确保自身的大国地位。返回热考视角 命题预测视角1 新旧杂陈——近代中国交通进步1.(2020·7月浙江选考,10)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选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1234√56解析 据材料“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铁轮小车”指自行车,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故选B项。1234562.(2020·北京东城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出的结论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表单位:人/天123456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19261460000034593764172922A.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B.上海的畜力交通已被电气化交通所取代C.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传统交通工具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12345√612345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知,人力车是上海人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故A项错误;人力车与脚踏车属于人力交通,而不是电气化交通,故B项错误;材料1889—1926年,在人力车、马车、轿子以及马等传统交通工具中,只有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传统交通工具,而马车、轿子以及马等交通工具逐渐被淘汰,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虽然人力车成为上海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并没有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相反随着一些新式公共交通工具的引入,也逐渐受到百姓的青睐,故D项错误。6视角2 民族主义——家国情怀下看交通发展3.(2019·江苏卷,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2—1945年D.1946—1949年12345√6解析 从材料中车夫的话中能够看出,此时已经是中华民国时期,而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在中国没有领事馆,故C正确,D错误。1840—1894年及1895—1911年,都处于清朝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民国尚未成立,车夫不可能会说“只拉我国的大国民”,排除A、B。123456①京张铁路修通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成就 ②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在此阶段奠定 ③多方筹款修路表明政府重视修筑铁路 ④清政府完全掌握了中国铁路的筑修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20·北京西城一模,17)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如图为当时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2345√6123456解析 京张铁路修建于1908年,属于中国政府筹资修筑,故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1世纪初我国近代铁路网的格局基本形成,故②正确;根据材料中铁路的筹资情况可知,当时清政府多方筹资修建铁路,故③正确;当时我国的铁路修筑权很大一部分被列强控制,清政府并未完全掌握中国铁路修筑权,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视角3 速度与效率——交通发展的影响5.(2020·1月浙江选考,20)英国女演员弗朗丝·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据此判断,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是A.帆船B.蒸汽机车C.飞机D.汽车12345√612345解析 帆船不是新式交通工具,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时间、时速和运行,可以判断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蒸汽机车,故选B项;飞机和汽车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66.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12345√6解析 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广大人民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123456返回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古代文件传输主要依靠驿站。《唐律》规定:驿丁抵驿,须换马更行,不然杖八十。又规定:凡误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徙罪二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邮驿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B.唐法律遵行轻罪重罚原则C.邮驿制度有利于政令畅通D.唐政府行政效率大为提高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题干中“古代文件传输主要依靠驿站”以及后面的规定是对延误文件的惩罚,而驿站传递的文件是政府书信,有利于政府政令畅通,故选C项。2.《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A.显示元帝国的强盛B.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可知,驿站制度沟通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间的联系,便于元朝强化其庞大帝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3.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之前,国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其政治中心在西北方向,所以其漕运的基本方向是东西方向。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其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其漕运的基本方向是南北方向,由此可知该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变化影响到了漕运的方向,故选A项。4.下面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表,由下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1234567891011121314 开凿时间河道走向起止点隋朝运河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涿郡—余杭元朝运河元世祖时呈南北垂直形状大都—杭州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解析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宋代后,与隋朝运河开凿时间不符,A项错误;B项不是隋朝和元朝运河开凿的原因,排除;从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到元朝弃洛阳,直取大都连至杭州,体现出两朝都城的变化,故C项正确;运河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而不是农耕文明的对外发展,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5.1521年,“维多利亚号”船长因为环球航行获得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授予的一枚纹章。纹章下半部都是互相交叉的肉桂,周围是3个肉豆蔻和12朵丁香花等香料植物图案,上面是个地球。这枚纹章侧面印证了A.香料导致西欧市场金银贬值B.西班牙环球航行的经济动因C.世界各地新物种的频繁交流D.“物竞天择”进化理论的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纹章下半部都是互相交叉的肉桂,周围是3个肉豆蔻和12朵丁香花等香料植物图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选B项;导致西欧市场金银贬值是大量黄金、白银涌入西欧,排除A项;肉桂、肉豆蔻、丁香花等香料植物来自亚洲,且一个徽章无法反映出物种频繁交流,排除C项;“物竞天择”进化理论产生于300年多后的1859年,排除D项。6.“在美洲发现之前,各个国家,甚至在欧洲,彼此还很少来往,整个说来,贸易所占的地位很不显著。只是在找到通往东印度的新航线之后和在美洲开辟了对欧洲商业民族有利的广阔活动场所之后,英国才开始越来越把贸易集中在自己手中,这就使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日益紧密地靠拢。”这一评述说明新航路开辟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B.推动欧洲联合的实现C.确立了英国为中心的殖民体系D.加速垄断组织的形成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只是在找到通往东印度的新航线之后和在美洲开辟了对欧洲商业民族有利的广阔活动场所之后,英国才开始越来越把贸易集中在自己手中,这就使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日益紧密地靠拢”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具雏形,故选A项。7.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寻找黄金和传播宗教是探险的两个目的,二者并不冲突,故选A项;文化侵略和经济掠夺兼具,排除B项;远洋探险、传播宗教,与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无关,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8.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公路交通比铁路交通投资少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发明推广,故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故C正确。9.1830年以后的英国,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短短数年内,铁路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下列关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A.内燃机的发明是人类进入铁路时代的先决条件B.美国人为铁路交通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C.本身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是其迅速发展的原因D.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环境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蒸汽机的发明是铁路时代到来的先决条件,排除A项。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为铁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排除B项。铁路事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排除D项。铁路运输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故选C项。123456789101112131410.1870—1900年的铁路公里数(单位:千公里)1234567891011121314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187021010593822188037216917516581890617224331349191900760284402602024据上表判断A.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美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猛√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美国的铁路公里数增长迅速,远超其他地区,可知美国在19世纪末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故选C项。11.1884年点石斋出版的石印本《申江胜景图》,将《吴淞火轮车》(如图所示)作为新上海的一大胜景,并认为“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自通泰西,独出其奇,以电运轮,其捷难羁”。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结构渐趋优化B.民众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变C.上海成为经济中心D.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以电运轮,其捷难羁”可知,火车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出行方式造成冲击,反映了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交通的变化,并未涉及经济结构的优化,排除A项;据材料“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可知,民众的出行方式多样化,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排除C项。12.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先是源于英法联军制定的《租界规程》,后受制于美国作出了一些调整,这充分说明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故选B项。A项错在“主动”,C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在“根本”,均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25年英国第一条“铁路”在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开通,但距离很短。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时速达到29英里。这以后铁路时代迅速到来,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而1836年和1837年两年中又批准44条铁路,到1843年已经有2036英里铁路了,1845—1847年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19世纪中叶,铁路已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其密集程度甚至在20世纪末尚未被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赶上。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私自修筑了吴淞铁路,清廷把铁路看作是奇技淫巧,担心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花了28.5万两白银把它赎回后,即行拆掉。1880年7月,唐山煤矿开始产煤,为了把煤运出,清政府准许修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铁路开通后,为了避免火车震动陵寝,决定车厢由骡马牵引。至甲午战争时,大清境内仅有铁路483公里。战后,列强强行攫取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至1911年,中国铁路里程才达到0.91万公里。但大部分都是借洋债修路,甚至是外资公司直接投资筑路。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铁路发展的特点。答案 特点:建设速度快(或发展迅速);国家大力推动;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通车里程长,密度高;与工业革命相互促进。(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英国铁路发展的主要差异。答案 差异:借助国外技术设备;受到守旧势力阻挠;起步晚;发展缓慢;受外国资本控制。14.(2020·天津南开区二模,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早在1405—1433年,中国的郑和就奉命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远洋航行。郑和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海口和东非沿岸,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作了这样的评论:1234567891011121314“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1234567891011121314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知识,简要解释“中国为何在郑和航海之后再无这样的创举”。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原因: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传统的小农经济持续发展;郑和航海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寻求奇珍异宝,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后来航海带来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政府不再组织大规模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深层驱动力不足,也无长远目标。而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时代,当时西欧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西欧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社会剧烈变化;持续远航目的是为追求金银财富、开拓新市场、传播宗教、寻找新航路等;航海探险也得到了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王室的支持。哥伦布等人远航的内部驱动力较大,追逐物质利益,航海具有持久性。1234567891011121314返回本课结束
返回首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