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

出处:老师板报网 时间:2023-07-20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2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3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4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5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6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7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8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9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10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参考课件PPT下载》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本为文库资料,大小为648 KB,总共有15页,格式为ppt。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文件完整,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 文库资料
  • 15页
  • 648 KB
  • VIP模板
  • ppt
  • 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州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95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费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著作《饮冰室合集》。注音契()约悲天悯()人揽()qìmǐnlǎn解释词语莫若达观契约如释重负任重道远仁人志士悲天悯人无入而不自得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一(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二(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三(4、5)论述“人生当于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1、人生什么事最苦?(用原文回答)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2、为什么说贫困不是人生最大的苦痛?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第1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设问,排比。作者用设问、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贫、失意、老、死这些人们关注的事不是人生最苦的,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否定其他的答案?因为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这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否定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这时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是一种水到渠成之妙。给第一自然段分层,归纳层意?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一步推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给第二自然段分层,归纳层意?你对“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一句如何理解的?说明作者把“负责任”当成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它像千斤重担在肩头,使自己痛苦,使自己良心过不去。表现了作者对人、对国家极度的责任感。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是什么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主论,提出作者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第二自然段是辅论,进一步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1.“翻过来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起过度作用。有第一部分的“苦”过度到第二部分的“乐”2.支撑“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观点的句子是哪个?“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道出了苦和乐的关系。作者是怎样具体阐述苦与乐的呢?作者认为:“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德,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就说明快乐和责任是分不开的,快乐是建立在责任之上。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引证论:引用了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的石头落了地”。孔子的话“无入而不自得”。比喻论证“海阔天空”对比论证“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有利的证明了本段的论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部分论述了什么?“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1)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分论点2)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结论)1.贫老失意死不是最苦。2.最大的痛苦是负了未了的责任。3.负责任情况及痛苦状态。引证法:古语、俗语、名言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当勇于负责。不能逃避中心论点
返回首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