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

出处:老师板报网 时间:2023-05-3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7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9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本为文库资料,大小为3.23 MB,总共有18页,格式为pptx。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文件完整,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 文库资料
  • 18页
  • 3.23 MB
  • VIP模板
  • pptx
  • 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消息二则/毛泽东第2课时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重点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2、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读一读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溃退(kuì)签订(qiān)督战(dū)歼灭(jiān)记一记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歼灭:消灭(敌人)。知识回顾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初读感知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1、听一听,读一读,说出本则消息的相关要素初读感知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2、读一读,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几个层次?精读品味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精读品味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拓展探究渡江三路大军时间兵力渡江人数中路军(安庆—芜湖)西路军(九江—安庆)东路军(南京—江阴)1.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渡江三路大军时间兵力渡江人数中路军(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三分之二东路军(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拓展探究2.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拓展探究2.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次写西路。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经过,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势,揭示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是我军胜利、敌军溃败的原因所在。课后作业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2)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不能。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板书设计感谢各位聆听
返回首页
X